坚定文化自信,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五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的决议。
纲要指出:坚定文化自信,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扩大优质文化产品供给,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
01 传统文化回归,让文化消费“热”起来
在我国经济不断增长和国内消费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我国传统文化越来越受关注。
《国家宝藏》《如果国宝会说话》等文博类电视节目持续热播;《唐宫夜宴》《元宵奇妙夜》传统与创新的融合,重新唤醒了传统文化原本就具有的巨大魅力,让优秀传统文化一次又一次圈粉无数;河南博物院推出的文创产品“考古盲盒” “古钱币”巧克力走红网络。
【“古钱币”巧克力】
根据《2021-2027年中国文创产品产业发展动态及投资战略规划报告》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文创产品的市场规模已达744.2亿元。文创产品的持续火爆成功掀起了一场文化消费革命,极大的推动了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
事实表明:传统文化的回归以及人们强烈的文化认同感,从某种程度来讲不仅推动了带有传统文化元素的创意产品的发展,更表现出了人们对于优质文化消费的一种相对迫切的美好期待,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愿意为传统文化而消费。
02 文化产业将迎来新一轮黄金发展期
全国两会期间,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提案审查情况的报告也获得通过,文化建设方面提案312件,占6.3%,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必将迎来新一轮黄金期。
目前,在互联网、5G、信息化、数字化技术的加持下,我国文化艺术品的交易场景越来越多,除却坊市、拍卖行外,线上交易成为新时代人们文化艺术品的主要渠道,也是人们享受新艺术生活的一个渠道。
未来,文化艺术品消费将成为我国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的重要支撑。文化艺术品赋能文化产业,当文化艺术品作为一种消费进入各个场景的时候,同样也蕴含了推动城市转型的能力,能让艺术更好地融入到商业空间、社区公共空间、户外公共空间,甚至工业生产里面。
十九大提出了人民美好生活的概念,我们要从物质消费的数量转型成精神消费的品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五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了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扩大优质文化产品供给。
我国已经逐步迈过了物质富足、精神富足和文化富足的阶段,进入到了新的文化消费的阶段。每一件文化艺术品都有着生动的文化故事,其蕴含的文化底蕴,是最宝贵的文化精神内核,这也是当前大众争相收藏的根本原因所在。
近年来,由于国内股市不稳定、房产限购和政府调控以及遗产税征收的落地,使得投资渠道愈加收窄。在此背景下,文化艺术品的成为资本的有效避险和投资途径,作为一种新兴的资产配置方式进入了大众的视野。
从近20年国内投资市场来看,文化艺术品珍品的回报率远高于股票、房地产以及贵金属等。因此,将一部分资金用来文化艺术品投资是一种多渠道投资的思维模式,可以更好地分担通胀风险和投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