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兆丰建设参加第三期工程建设标准政策和重点标准宣贯培训

2020年12月11日

       12月9日,第三期工程建设标准政策和重点标准宣贯培训在福田区设计大厦举行,瑞兆丰建设经营部、瑞兆丰集团行政人事中心派代表前往参加。


唐振忠副主任主持培训并介绍赵宝军讲师

       

       此次培训由深圳市建设科技促进中心唐振忠副主任主持,培训讲师为广东海龙建筑科技有限公司助理总经理赵宝军。唐主任简要的开场白之后,大家期待已久的培训正式开始。


培训的七大内容板块介绍


       此次培训的主题是香港与内地的工程建设技术标准执行差异对比研究。培训内容主要分为:装配式建筑向MIC发展、海龙在香港的MIC项目介绍、MIC技术体系介绍、海龙质量管控体系、香港对MIC防疫设施的要求、香港MIC技术标准制定方向以及香港经验对内地工程建设的启发七大板块。

       MIC,其英文全称为Modular Integrated Construction,中文意思为组装合成建筑法。它是指将预制组件厂房生产的独立组装合成组件(已完成了饰面、装置及配件的组装工序)运送至工地,再装嵌成为建筑物。与传统的建筑方式相比,它的优点在于质量可以更好的控制,可以节约材料;现场施工强大不大,省去了砌筑和抹灰等工序,可以缩短工期;由于机械化程度的增加,减少了现场人员配备,从而节约用工成本并能利于安全生产;建筑垃圾的减少利于环境保护而且保温性能较外墙外保温或外墙内保温性能更好。


      

 全球范围内建筑行业大背景解析


       培训开始阶段,赵老师为大家介绍了当前全球范围内建筑行业的大背景。虽然建筑行业体量巨大,早在2018年,建筑业增加值为11.5亿美元,占全球GDP比重的11.5%。但与之相矛盾的是,自1995年起,建筑行业单位劳动力每小时实际增加产值的年化增长率只有1%,甚至达不到制造业的三分之一。就我国目前的建筑行业形势来说,虽然建筑业劳动的生产率增长速度在世界范围内名列前茅,可仍然落后于国内经济增长速率。另外熟练劳动力的短缺、建筑业利润的降低、新冠疫情影响等因素冲击着传统建筑业,这就要求我们在满足安全、质量、环保的条件下通过智能建造来提升建筑行业劳动生产率。一方面我们需要将价值链控制和工业供应链相整合,另一方面也要加大技术和设备的研发投资、加大专业型、数字型人才的投资。基于此目标和途径,可定制产品的装配式建筑顺应而来,将模块化、标准化的建造方式呈现在大家面前。


      香港MIC建筑竹篙湾防疫隔离中心三期竣工图

        早在2016年,国务院与住建部就陆续出台了多项相关文件支持及鼓励推进装配式建筑,开展低能耗、高品质的绿色建筑示范。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城市群和部分常住人口超过300万以上的城市更是作为装配式建筑重点发展的地区。近年来,香港的装配式建筑预制率上限也在不断的提升,预制主梁、次梁、柱、大跨度叠合楼面、全预制楼板、楼梯等项目在装配式建造中都有诸多体现。其永久性建筑的主体结构可以使用全封闭的钢框架,楼面板使用压制钢板和混凝土,连接方式可采用穿螺杆链接。新加坡方面,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开始应用预制装配式结构体系。2016年开始,装饰一体化模块化建筑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现如今建筑局已在40%的建筑项目中要求采用装配式预制建设技术。新加坡没有抗震需求,可以采用不需要叠合层的全装配式楼板。


新加坡全装配式混凝土Mic介绍     

       近期新冠疫情的爆发,MIC防疫设施的建设在香港得到了大规模的开展。部分防疫隔离中心可达上千个模块,一个半月即可完成工厂生产,三个月完成整个项目的建造。其中所有的装饰面层易于清洁或更换,隔离单元可重复使用,同时还具有可堆叠四层、侧墙可开洞、门窗及卫生间可拆卸等优点。绿色环保的概念也在建设中得到了实施,材料方面采用对环境友好,对人体无害的水泥纤维板、岩棉、水性无机涂料;设计方面采用自然通风、自然采光,考虑建筑的保温与隔热,所有的模块单元均可拆除及重复利用;施工方面将现场的工作量转移到工厂内进行,有效地减少现场的粉尘、噪音及废弃物的污染,采用机械化、自动化、数字化技术提升现场的施工效率。


绿色环保的建设概念介绍

      放眼建筑行业今后的发展,推动装配式建筑是大势所趋。在各种新概念和新模式不断涌现的新时代,装配式建造系统与产业体系势必会逐渐替代传统的工业形式。近十年来,各省市也紧跟国家步伐,出台了装配式建筑的扶持政策和补贴标准。装配式建筑作为一种全新的产业链高度机械化的建造方式,它既节能环保、提质增效,又能运用精细化的分工,大大提升生产效率,减少人力需求。  

      此次培训让大家受益良深。瑞兆丰建设在今后的发展道路上,也必会与时俱进,积极学习新技术,大力培养时代所需的新型人才,努力进取、大胆创新,实行多元化的发展思路。